苹果新移动操作系统的最大变化之一涉及文档处理方式;iOS 11 首次获得了类似 Finder 的系统。
对苹果 iOS 最一致的批评之一是的一大缺点是其组织文档和数据的能力有限。到目前为止,在移动设备上创建的文档都保存在应用程序的文件空间中,打开文档通常需要重新打开应用程序——通常没有简单的方法来对文件进行排序和组织。
这一过程背后的理念是沙盒,即将应用数据与其他应用和操作系统隔离开来,从而限制安全漏洞的可能性。但 iOS 应用的沙盒特性意味着文档只能保存到创建它们的应用中,然后才能从这些应用中访问。苹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了在应用之间和联系人之间共享数据的方式,使共享文档变得更容易,最初是通过电子邮件和短信,最近则是通过使用 DropBox 和 OneDrive 等在线服务。
尽管如此,用户仍然渴望更完整的“文件系统访问”——一种从单一位置组织、标记和跟踪所有文档的方式。在 iOS 11 中,苹果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推出了 Files。

iOS 11 的新文件应用程序为需要管理工作流程的 iPad 用户提供了更传统的文件查找器/查看器。
Files 是 iOS 11 的新文档管理器,目前处于公测阶段,预计于今年秋季发布。从本质上讲,Files 是 iCloud Drive 应用程序和疯狂 OS 桌面 Finder 的迷你版的改进组合——针对移动设备进行了优化,旨在。
任何支持新存储系统的应用所创建的文档都会保存到文件应用中。有些应用可能已经建立了文件夹,您可以深入其中并创建嵌套文件夹、按图标或列表组织视图以及按大小、修改日期或 Finder 标签对文档进行排序。
换句话说,iOS 11 中的文件功能与桌面上的 Finder 非常相似。(只要您登录同一个 iCloud 帐户,macOS 中带有任何 Finder 标签的文档都会自动在您的移动设备和其他 Mac 上更新。)
文件工作原理
以下是在应用程序(例如 Apple 的文字处理器 Pages)中创建文档时的操作示例:打开 Pages 应用程序,点击“创建新文档”按钮,将打开一个空白文档。顶部中间的标题是文档的名称,点击文档名称即可将文档名称更改为您喜欢的任何名称。此操作会自动将文件保存到 iCloud Drive。

通过短暂按住 Dock 中应用程序的图标,您可以轻松找到最近的文档。
使用 iOS 11 有三种方法可以访问此文件:如果您使用的是 iPad,第一种方法是点击并按住该应用程序(如果该应用程序在 Dock 中)。点击并按住的动作将列出最近的文件。(在 iPhone 上,用力按下主屏幕上的应用程序图标将调出更有限的“最近”菜单。)
第二种方法已经得到验证,也是过去批评者抱怨过的方法:打开应用程序并通过文档选择屏幕选择文档。文档选择器本身只提供一些排序选项。
在 iOS 11 中,打开文档的第三种方式是通过文件。如果文件在 Dock 中,点击图标并按住(在 iPad 上)将再次显示最近添加的内容;打开文件应用将根据您的设置以列表或图标视图显示类似 Finder 的窗口。文档可以移动、共享、删除和复制 - 就像在台式 Mac 上一样;与 Mac 类似,可以使用多种数据源,包括一些在线云服务。(当然,它们必须使用文件支持编写,并且您还需要登录这些服务。)
通过点击文件左上角的位置可以访问这些来源。这允许您为要查找的文件选择不同的文档位置,包括 iCloud Drive、DropBox 和其他在线文件存储库。您可以通过点击文件夹来浏览文件,直到找到相应的文档。

iOS 11 中的新文件应用程序使查找文档变得更容易,因为它将来自多个来源的文档收集到一个地方。
位置部分还包含收藏夹和标签选项,以便轻松访问标记为收藏夹或通过标签的文件。
根据您使用的服务,您可以访问 OneDrive、Sharepoint、DropBox 甚至 OS X 服务器的数据。如果您的 Mac 上启用了 iCloud Drive 桌面和文档同步(通过系统偏好设置:iCloud:iCloud Drive:选项:启用桌面和文档文件夹),您将能够从 iPhone 或 iPad 访问远程 Mac 的桌面和文档内容。
不过,由于并非所有数据都可通过文件获取,因此仍存在一些限制。例如,要访问使用 iPhone 相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您仍必须导航至照片应用。
尽管仍处于测试阶段,但 Files 与 iOS 11 中的其他改进功能配合使用时,可以详细预览 Apple 移动产品线即将带来的生产力变化。iPad 尤其如此,它将获得界面更新,例如新的 Dock、多点触控拖放,以及跨应用程序处理多任务的方式的改变(包括在多任务处理时将耦合的应用程序保持在一起)。
管理文档数据的功能可能在 iOS 上出现得比较晚,但它已经巧妙地融入了 iOS 11,应该会让大多数用户习惯使用文件功能。它还为平板电脑和更传统的桌面计算之间之前存在的生产力差距提供了急需的桥梁。